智能时代网

智能时代网 首页 智能头条 查看内容

DeepSeek+高校 AI助教24小时贴身教学

2025-2-27 17:32| 发布者: editor| |来自: 新华社

摘要: 近期,北京多所高校“尝鲜”DeepSeek大模型。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、24小时查找资料、解惑答疑…… “DeepSeek+高校”的智慧教学研究场景正在北京部分高校实现。   “校园版DeepSeek”将如何赋能人才培养与科技 ...

    

     近期,北京多所高校尝鲜”DeepSeek大模型。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、24小时查找资料、解惑答疑……

           “DeepSeek+高校的智慧教学研究场景正在北京部分高校实现。

   校园版DeepSeek”将如何赋能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,助力提升大学治理效能,又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?

    在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平台上,新闻传播学院大二学生马艳娟,点击智能助教版块,开始体验学业规划功能。对话框中,她输入请制订新学期学习计划,一张详细的学习计划表即刻呈现眼前。

   “‘智能助教会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我所描述的学习特点,快速整理出学习进度规划、所需学习工具等,比以往自己摸索更有效率。马艳娟说。

   新学期伊始,北师大本地化部署DeepSeek,为近万门课程定制智能助教。学业规划、概念讲解、解题启发、写作指导等多项助学服务,让学生们感到新奇又方便。 


   北京交通大学在其智慧教学课程平台中接入DeepSeek,并向全校教师开放。该校表示,功能后续将逐步对学生开放。

   开学首日,中国人民大学就为40余个部处单位分配了DeepSeek使用权限,并召开技术辅导及应用研讨会,确定数项“DeepSeek+”业务流程重塑方向,其中科研支持是重点方向。一些行政办公人员还组建兴趣小组,研究简版DeepSeek模型应用如何提升办公效率。

 

  这是学校推动数字化转型、提升科研生产力和服务水平的探索。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副处长、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钱明辉说,学校计划依托DeepSeek及基础科研资料,开发建设面向科研项目的智能模型,为研究人员配备专属智能助手

 

  北京建筑大学基于DeepSeek开发了匠心智语模型,为师生解答各类问题。该校副校长陈红兵表示,学校正与企业合作,加紧开发“AI+专业融合式课程以及应用培训方案,帮助师生尽快掌握新技术。

 

  DeepSeek将为高校带来哪些机遇?

 

 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磊认为,在信息化浪潮中,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高地,应积极拥抱新技术并发挥引领作用。

 

  “DeepSeek像一个无时不在的智能老师,让教学走出课堂,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学习环境。王磊介绍,教师可将课件、研究等喂料DeepSeek调教出专属的课程知识库、数据库,便于学生随时学习;学生也可利用其预习、温习课程,跟进学习进度等。

 

  “DeepSeek可以在老师出题、阅卷、答疑等方面提供助力,也可通过营造AI场景,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。陈红兵说,对于建筑专业学生来说,一些危险且不易抵达的建筑场景,就可通过AI技术复现,成为案例性教学的补充。

 

  在科研工作中,项目设计、资料收集及文献整理等工作很耗费时间,利用DeepSeek结合专门资料库就可以大大提升效率。钱明辉说。

 

  AI技术也有利于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。以往研究人员之间的讨论有时空限制,但DeepSeek24小时在线。这相当于开启了校园科研的新形态:一个水平很高的助手能随时跟你对话。钱明辉说。

 

  此外,专家认为,填报、报表、信息汇总等高校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,也可借助AI去高效完成。清华大学新闻学院、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认为,DeepSeek使高校管理更智能化和高效化。

 

  技术热潮背后的冷思考

 

  为高校带来高效智能的同时,DeepSeek的广泛应用是否会让师生变得更依赖技术、懒于思考?是否会让学术造假更容易、带来数据安全风险?新技术的应用边界在哪?

 

  多位教师表示,新技术应用有可能会增加学术不端的风险。教师使用大模型时也会有顾虑,资料使用在什么范围才合理合规、不会被当作学术不端?这些都需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,明确应用边界。钱明辉说。

 

 

 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人员研讨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科研工作。新华社发

  技术应用越广泛,越会凸显有思想、有教学魅力的老师的能力水平,因为教学是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沟通,这是机器替代不了的。王磊说,技术是工具,教师最根本的是应增强学术素养及创新能力。

 

  AI浪潮已至,智慧校园是大势所趋,但AI与教育的融合仍有赖于师生素养提升、技术适应性及相关制度的建设完善。

 

  沈阳认为,DeepSeek对于高校的教育模式转型、科研范式升级及管理现代化都会产生深刻影响,未来需关注数据安全、隐私保护、学术伦理、岗位影响等潜在风险,特别要避免师生和科研数据被泄露或滥用。为此,应制定明确的AI使用政策,加强技术监管。

 

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唐亮表示,高校未来要同步推进技术赋能与风险防控,通过完善科技伦理与学术治理体系,以技术及制度保障信息安全。


路过

雷人

握手

鲜花

鸡蛋

最新评论

热门图片

智能时代  精品传媒荣誉出品 ( 京ICP备19056894号

GMT+8, 2025-4-3 03:23 , Processed in 0.038729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返回顶部